9月17日,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生态养殖园里一派忙碌:黄河大闸蟹行业协会理事张婷与同事们手持棉绳,上下翻转间,几秒便绑好一只肥美的大闸蟹。人群中,一位年轻人格外专注,时而蹲在池边观察蟹的生长状态,时而向张婷追问养殖细节——他是西吉县兴平乡杨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小强,为给村里开辟新产业,从西吉跑到银川“取经求学”。
马小强的“求学”之旅,缘于一次偶然的发现。“我们村产业单一,主要是种植青贮玉米和育肥牛养殖,老百姓增收没啥新路子。” 马小强说。去年村里水库意外发现野生螃蟹,而且能自然存活,让他看到了产业转型的缝隙和光亮:杨坪村的水质或许适合水产养殖。在西海固的水里养螃蟹,这事儿能成吗?是不是天方夜谭?村里的农户都是田把式,谁也没养过螃蟹。而且水库里捞上来的野生螃蟹个头小、蟹膏蟹黄几乎没有。“能成不能成,我们心里也打鼓。”马小强说,“有路子总得试试看,先到有螃蟹的地方取取经,看一看别人咋养的。”
当日,在通贵乡生态养殖园,面对满脸困惑的马小强,张婷毫无保留地分享核心技术:“大闸蟹养殖得选背风向阳处,避开噪音和强光;水源要充足、清澈无污染,溶解氧含量得高,排灌系统必须便捷;池塘选5至10亩,水深1.5米左右,池底淤泥不能超过5厘米。另外,池里种植轮叶黑藻等水草,覆盖池面60%—70%,既能给蟹提供栖息环境和天然饵料,又能净化水质……”马小强拿出小本本,一边学一边记,对技术细节反复沟通确认。
对于杨坪村野生螃蟹“蟹黄蟹膏不足”的问题,张婷分析后点出症结:“主要是营养没跟上,再加上可能存在江蟹与毛蟹混养的情况,导致蟹壳偏软、性腺不饱满。”一番话让马小强恍然大悟:“原来不是村里的资源不行,是缺了科学养殖的良方。”
这次“求学”,马小强摸清了大闸蟹养殖的技术要点,也确定了后续的帮扶合作计划——他邀请张婷团队前往杨坪村,实地勘察水库水质、池塘条件等,全面论证“黄河蟹”落户杨坪村的可行性。“一旦论证通过,我们就把村里的水库分片圈养,分给有意愿的农户,让大家跟着学技术、跟着干养殖。”马小强信心满满地说,希望通过发展螃蟹养殖产业,让杨坪村的产业结构更丰富,让“西海固养螃蟹”变成现实。(记者 王鼎 祁国昌 实习生 樊家宜)